明德山洞藏原浆酿造之基座篇(下)
按照这个思路,我赶紧查阅《万全县志》(道光版),果然有元代丰富的资料记载。700年前的万全,叫宣平县,那可是个好地方。县治设在繁华的大新镇(今宣平堡),县境内有好几处专为朝廷服务的衙署,如大新镇的宣平驿,德胜口堡(今万全城)的御果园,荨麻岭(今洗马林)的纳失失局,新河口的鹰室等。朝廷还在虞台岭修建了一座高规格的观音堂,并请史官谭慥(曾参与《宋史》的编撰)撰写了《虞台岭观音堂记》。这篇碑记没有记载观音堂的形制,而是重点介绍了它的来历:中书丞相、赠和宁忠献王康里脱脱公的儿子铁木儿达世、达世贴睦尔在宣平县(一说在宣德府)建成景贤书院,又在虞台岭建成观音堂,请谭慥撰写观音堂碑记:“兴和(今张北城)西南五十里曰桃山,桃山之东五里曰虞台岭,供奉尚鹰,每夏居焉。岁丁丑,有旨造鹰室……然其地乃草漠之冲……智愚往复,良恶弗辨,不可以口舌训。惟观音大士有救水火刀毒八难之愿,虽在介冑,亦为敬礼。尝建堂两楹,道傍(谭慥字)先生为吾记之。”从这些记载可以想见当年这座观音堂的档次。虽然如此,它也经不住岁月的磨损,百余年后已是明代宣德年了,观音堂成为一堆废墟。驻守新河口堡的将士觉得这个地方有仙气,就修建了泰山奶奶庙,现遗址尚存。《万全文史资料》第一辑《高山台》介绍了这座庙宇。这个基座会不会是元代虞台岭观音堂的经幢或石塔的底座?如果是,哪它是怎么来到明德山军给洞的?目前还无法考证。
话说回来,如果“右”字下边加“一”横,不是“佑”—“祐”字的异体字,而是“兴”或别的字的异体字,那这个基座的历史就更久远了。二千年或一千年的历史年轮早已把这座经幢或石塔碾得七零八落,只留下这个基座孤零零的躺在军给洞门口,传递着这片土地的古老和久远信息。
我忽然想起,我县古迹弘慈洞的“塔尔沟”这个地名,那里是弘慈洞历代住持的长眠之地,据说每位住持圆寂后都要建塔,所以得名“塔尔沟”。这个基座会不会来自“塔尔沟”?这也是有待于考证的题目之一。
——原载《北沙城乡文史资料汇编》 2017.08. 本文有删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