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德山洞藏原浆酿造之历史篇
万全是片古老神奇的土地,酿酒历史源远流长。通过文物考古发现,万全酿酒始于汉代小宁城(今日北沙城),而最早的文献记载则始于元代,明,清时期万全酿酒创造出新的辉煌。
汉代时,当今万全境内设置宁县,县城叫小宁城,那是一座繁华城市。尤其是朝廷设置护乌桓校尉府,城内民族交往频繁,人丁兴旺,百业发达,酿酒作坊应运而生。据传,城内住着一位名叫瑕丘仲的老神医,活了100多岁。他常常去深山老林采集草药,以酒为药引,治愈了很多人的病,被人传诵。《列仙传》、《搜神记》、《宣府镇志》记录了他的故事。
金代时,宣平县(今日万全区)位于国家的北部边陲,与虎视眈眈的蒙古为邻,战事频繁发生。由此支撑烧酒业持续发展。进入元代,万全地面再次繁荣起来,宣平县之荨麻岭(今日洗马林)酿酒业呈井喷式发展。太宗(1229—1241)时,荨麻岭驻扎大批军队,又把从西域掳掠来的三千户回回工匠安置于此,设置“纳失失局(蒙语,大意为宫廷织造局)”,专为宫廷生产官服及贵族服饰。一时间,荨麻岭四面客商云集,人口摩肩接踵,市面繁华似锦。酿酒业迅速发展,成为群体性产业。那时,整个荨麻岭上空时常飘溢着浓浓的酒香。
只是元朝酒税本来就重,路、府、县衙还在酒税外再加附加税(专为进贡皇帝的税种),酿酒业不堪负重,苦不堪言。荨麻岭酿酒业的情况辗转上报朝廷,引起重视并解决。宗纪大德二年(1298),朝廷特别下旨:“免去荨麻岭酒税附加税。”税负减轻了的荨麻岭酿酒业继续得以发展。
可是,元朝的寿命太短了,不足百年——1368年8月,朱元璋大将徐达攻下大都(今日北京),元朝宣告灭亡。荨麻岭的纳失失局在混乱中自行解散,三千户回回工匠不知所踪,成为万全历史最大迷案之一——而荨麻岭轰轰烈烈的酿酒业也遭到重创。但酿酒技艺、习惯和手法却奇迹般的流传下来,并延续至今。
——原载《北沙城乡文史资料汇编》 2017.08. 本文有删节